1952年3月26日深夜,中南海的灯光依然明亮。毛泽东主席正在审阅一份重要文件——这是总参谋部呈递的军事学院筹建方案。这份报告关系重大,直接关系到新中国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。
毛主席看完报告后,在房间里来回踱步,反复琢磨着这个重要问题。1950年那会,周总理刚从苏联访问归来,就向中央领导层传达了斯大林的重要提议:咱们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!
毛主席对这个提议当然举双手赞成。但当时朝鲜那边战云密布,眼看就要打起来了,中央领导们的心思全都扑在打仗这件事上,军校的事只能先放一放。等到朝鲜战场形势渐渐稳住,总参那边赶紧把筹建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又给毛主席送了过去。
毛主席在书房里来回踱步,突然停下脚步对秘书说:"快去把总理请来。"等周总理到了之后,两人经过深入讨论达成共识:要办的这所军校,必须办成全国最顶尖的!不仅水平要高,还得是综合性军事学府,得把其他军校都比下去才行!
毛主席特别重视高校建设,他老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:办好一所大学,关键得看校长行不行!就像火车要跑得飞快,全靠车头带得好。在他看来,选对掌舵人,学校发展才有保障。
"领导,咱们学校新院长的人选,你们那边有考虑了吗?"
毛主席向周总理征求意见时,周总理毫不犹豫地举荐了陈赓。他给出了两个硬核理由:首先,陈赓是黄埔军校科班出身,还当过红军学校的校长,带兵打仗绝对是把好手;其次,陈赓这人特别会来事,在部队里人缘特别好,跟谁都能打成一片。这两条理由,条条都戳在点子上,把陈赓的优势说得明明白白。
毛主席对陈赓和粟裕两位将领都很熟悉。当看到粟裕极力推荐陈赓时,主席爽朗地笑道:"粟裕说得对,陈赓确实是最佳人选!"
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,一封加急调令突然送达——中央军委急召陈赓回国!这位叱咤疆场的虎将,刚在异国他乡立下赫赫战功,转眼就要肩负起更艰巨的使命:组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府!这可不是普通的调任,而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百废待兴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。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,现代化军事人才极度匮乏,特别是掌握尖端武器装备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。中央领导们看得明白:没有自己的军事工程师,就永远要受制于人!于是,在战事最吃紧的1952年,中央果断把这位"能打硬仗、敢啃硬骨头"的传奇将领从前线调回,就是要让他用打仗的劲头来办教育。陈赓二话不说,放下枪杆子就抓起教鞭,开启了我国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篇章。
陈赓接到中央委派的新任务时,当场就犯起了嘀咕。他直接跟毛主席掏心窝子:"打仗拼命我在行,可让我去搞教育?这不是赶鸭子上架!"这位铁血战将难得露出为难的神色,话里话外都透着对教书育人这份差事的发怵。
毛主席爽快地挥了挥手:"别想那么多,放开手脚去干!遇到什么难题,我和总理给你兜着!"
陈赓听完主席的话,心里明白这事推不掉了,干脆利落地应承下来:"主席,这话我可记下了。到时候我要是天天来麻烦您,您可别嫌我啰嗦!"
毛主席乐呵呵地打趣道:"好你个陈赓,我哪敢嫌你烦!"
陈赓接到任命后,二话不说就撸起袖子干了起来。这位新上任的院长可没少遭罪,从零开始建军事学院简直比打仗还难!要老师没老师,要场地没场地,连学生都招不齐。地方政府也不给力,处处碰钉子。但老陈是谁?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,这点困难算个啥!他硬是咬着牙,带着团队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。
遇到这些棘手难题时,陈赓始终牢记毛主席当年的嘱咐:遇到困难要先自己想办法,实在搞不定再向中央领导求援。
陈赓将军在筹建军事学院时遇到了大麻烦。当时选址定在哈尔滨,这本是件好事,可东北人民政府那边却迟迟不给批文,把报告压着不动。这一拖就是好几个月,把陈赓急得直跳脚。要知道,军事学院建设可是大事,地方上这么拖着不办,换谁都得火冒三丈。
陈赓直接拨通了贺晋年的电话,想打听下到底怎么回事。电话那头的老战友一听是他,语气立马变得支支吾吾:"老陈,这事真不赖我。听说是高主席那边有别的打算..."
高岗当时可是东北地区的一把手,身兼数职——既是东北局书记,又担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,还管着东北军区的军政大权,在东北这片地界上说话绝对好使。面对这么个实权人物,陈赓心里也犯嘀咕,不想把事情闹僵,就等着看对方怎么表态。可左等右等,高岗那边愣是没个准信。陈赓一看这架势,干脆直接找毛主席讨主意去了。
"领导,我这边遇到大麻烦了!东北现在全是高岗同志说了算,他要是给我使绊子,我这工作根本没法开展!"
毛主席眉头一皱,语气变得凝重起来:"你是说高岗在给你使绊子?"
"他嘴上从没直接反对,可所有递上去的文件到了他手里,全都石沉大海!"
毛主席听完汇报,二话不说就拍板了:"行,就照你说的办!我这就签字批准。"老人家办事就是这么干脆利落,听完汇报当场就做了决定,连个磕巴都不打。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,正是他一贯的工作风格。
陈赓稍作思索后直接支招:"要不这样,你给高岗同志拍个电报,只要他表个态支持军校建设就行!"
在毛主席的鼎力支持下,陈赓成功化解了困扰他的棘手问题。这位军事院校的掌舵人确实有两把刷子,做事雷厉风行,连老资历的同志都敢顶撞。当年不少老干部私下议论:
陈赓大将凭借其无人能及的声望和丰富的政治智慧,成为带领哈军工建设团队扫清一切障碍的不二人选。没有他坐镇指挥,那些筹建过程中冒出来的棘手难题,根本没法顺利解决。
1953年9月1日,一个载入中国军事教育史册的日子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开课了!这可不是普通学校的开学典礼,而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军事工程技术院校诞生的历史性时刻。从这一天起,中国终于有了培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。
陈赓将军可没闲着,他像打了鸡血似的继续扑在学院工作上。没过多久,中央军委就给他升了官,让他当上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说明中央领导对他那是相当看重,觉得他是块干大事的料。
陈赓将军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党和人民的信任。这位开国将帅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主,他可是实打实地扑在军事教育事业上。白天黑夜连轴转,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军事院校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事业中。要我说,这才是真正的拼命三郎!在他的带领下,我军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,为国防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陈赓将军玩命工作,结果把自己累垮了,直接昏死过去。要不是医生拼了老命抢救,这位铁血将军可能就醒不过来了。这事听着就让人揪心——一个打仗不要命的硬汉,硬是被工作给撂倒了。
那天陈赓家里可热闹了,进进出出全是重要人物。军委的大领导和各军兵种的头头们都来了,彭德怀、聂荣臻、张爱萍、粟裕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登门探望。
看到陈赓将军病得这么重,在场的人都揪心不已,反复嘱咐医护人员必须全力救治。令人动容的是,这位铁血将军刚恢复意识,开口第一句话问的就是工作。守在一旁的陈锡联将军实在忍不住了,红着眼眶说道:"老陈,你连命都快保不住了,还惦记这些干啥!"
1958年4月,经过长达三个月的住院治疗,陈赓将军终于能够下床活动了。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医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康复期,直到春暖花开时节才勉强恢复了行动能力。
陈赓将军出院后立马又投入紧张的工作,但没过多久旧病复发,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。中央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,经过慎重考虑,决定让他暂时退居二线休养。这个决定可不是要让他闲着,而是希望他好好调养身体,等恢复健康后能以更充沛的精力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效力!
陈赓大将因伤来到上海休养,住进了著名的丁香花园。
上海市委的同志们热情接待了前来休养的陈赓,特意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餐食。但这位老革命家却格外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,即便在养病期间也不愿搞特殊化。每到饭点,只要看到桌上摆着荤菜,他就主动挪到一旁,还特意嘱咐食堂师傅:"多弄些青菜就行。"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,还教育妻子傅涯和孩子们:"
现在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连毛主席、周总理都带头不吃肉了,咱们凭啥还在这大鱼大肉地吃?
从那以后,陈赓的伙食待遇虽然降了档次,可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。
住在丁香花园那会,陈赓根本闲不下来,整天到处溜达。有次跟人唠嗑,听说粟裕大将也在这休养,可把他乐坏了,二话不说就跑去见这位老战友。
一见面,粟裕和陈赓就热络地聊开了。陈赓这人向来爱说爱笑,他打量了一下粟裕住的房子,半开玩笑地说:"老粟,你这住处可比不上丁香花园气派。要不咱俩换换?你去住我那花园洋房得了!"
粟裕和陈赓是老熟人了,对这位爱说爱闹的战友再了解不过。看到陈赓那副神神秘秘的样子,粟裕忍不住笑着打趣:"老陈,你这回又憋着什么坏主意?"
陈赓当时笑着怼了回去:"您这级别比我高多了,住大点的地才合适!"这话说得既实在又带刺,直接把对方身份地位给点透了。
这回粟裕可算搞懂陈赓的心思了。他瞅着陈赓那张疲惫的脸,直接来了句:"换啥换,我溜达着去你那不就行了?正好听你陈胡子扯段子。倒是你自个得多注意,身子骨要紧,可不能再病倒了!"
两位革命老友亲如手足,每天雷打不动地结伴遛弯。粟裕将军对陈赓的身体状况特别上心,要不是怕他累着,根本舍不得放他回去休息。
1961年3月16日,开国大将陈赓病情突然恶化,生命垂危。消息传出后,许多老战友火速赶往医院。其中粟裕大将就住在陈赓附近,他第一时间赶到病房。可当粟裕冲进病房时,陈赓已经陷入深度昏迷。望着这位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奄奄一息的模样,粟裕心如刀绞。悲痛之下,他旧疾突然发作,当场昏倒在陈赓病床前。两位功勋卓著的将军,就这样在生死边缘相遇,场面令人揪心。
1961年3月16日清晨,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震惊全国:开国大将陈赓因病离世,年仅58岁。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在8点45分永远闭上了眼睛,成为十大将中最早离开人世的将领。噩耗传来,从普通百姓到部队官兵,举国上下无不沉浸在悲痛之中。人们自发悼念这位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军事家,三军将士更是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深切哀思。
大时代资本-2024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软件排名-靠谱的股票推荐平台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